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记者 黄璐璐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 马涛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校长 刘强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 张润娥
本期策划:
中国教育新闻网执行总编 段风华
教育历来是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而在教育领域“双减”无疑是2022年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就信息化如何助力“双减”落地,本报特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马涛,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校长刘强、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润娥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精准性助力减负
记者: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双减”政策落实,学校有哪些尝试?信息技术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庆峰:“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帮助师生减负,同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回归主阵地。目前,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是学校教育发展大趋势。
那怎么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构建智慧课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感知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利用认知技术理解数据,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闭环,最终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路径规划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刘强:在落实“双减”过程中,空港二小借助智能化设备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供给,不断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课程多样化的需求;探索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2021年4月1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优化空中课堂,打造双师课堂,探索融合课堂的任务。我们以“智能化”为切口,尝试线下、线上混合式学习的课程供给模式。目前我校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双师课堂,第一是常规双师课堂,由校外专业人员上课,本校教师辅助管理,比如:滑雪社团、轮滑社团、武术社团等;第二是远程双师课堂,专业人员通过智能设备远程在线上课,本校教师在教室内组织学习、适时指导,比如:中国网的大师直播课,计算机编程课等;第三是慕课双师课堂,利用网络上已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系列化和主题式课程资源,由本校教师组织教学,比如:玩转魔方、围棋博弈等课程,远程双师及慕课式双师很好地解决了课后服务中学校教师专业性不足及聘请校外人员资金紧张等问题。
为确保课后服务质量,我们还构建了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通过预选调研,充分了解学生课程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内容及课程数量,之后平台发布课程正式选课。选课结束后,平台根据课程场地、授课人员、上课时间等信息进行一键批量“智能排课”,最终形成学校大课表、年级课表及学生本人的生本课表,既满足了学生们的个性课程需求,又减轻了教师排课负担,助力课后服务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张润娥:教育信息化在我们学校“双减”的落地落实上,发挥了“强保障”的作用。 以往,学校素质类课程采取走班的开课模式,每逢新学期开课,选排课成了学校教务工作的重要负担——近1700名学生要按照年级限制、上课时间、教室等进行排列组合。繁杂的排课工作经常让教管老师们忙得焦头烂额,甚至需要好几位老师花费好几周时间才能完成。
这学期开始,学校教务老师惊喜地发现,学校有了“外挂大脑”,排选课的繁杂数据不再需要人工慢慢处理,学生在选择自己的科目和上课时间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专属的课表,同时,老师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学生选课的情况。最让教务老师头疼的退课问题,也可以通过系统一键完成。看似技术为我们解决的是排课问题,实际是提升了管理效能,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专注课程研发、教学水平提升。
智能技术助力“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